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22日在北京表示,中國經濟新常態(tài)具有增長減速、深度調整以及風險顯露三個基本特征。在部分行業(yè)真正削減過剩產能的過程中,以往地方政府培植的不少“該死沒死”的僵尸企業(yè)將難以為繼,或進入破產。
楊偉民表示,新常態(tài)與此前官方所提的“三期疊加”(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、結構調整陣痛期、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)一脈相承。期間,由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、技術和管理水平與發(fā)達國家差距縮小、農村勞動力轉移減少、過剩產能真正回落等因素,經濟增速會呈現(xiàn)放緩的狀況。
楊偉民稱,甚至在相當一部分地區(qū),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歷史使命基本上已經結束,“無人可轉了,剩下的人都是50歲以上的”。
于是,深度調整既是經濟減速的原因,同時是經濟減速的一種結果,也成為新常態(tài)下的基本特征之一。以往的宏觀政策或者結構調整,在楊偉民看來,更多的是在和面時“水多了加面、面多了加水”的加法式的調整。“一步一步地對著一個最長的長線去補短版,補的就是越來越多。”
楊偉民認為,現(xiàn)在必須要對存量進行真正意義上的調整,一些是削減產能,一些則是調整結構。他將制造業(yè)、房地產和基礎設施視為今后的三個將面臨供需結構調整的重要領域。
例如房地產,雖然一線城市仍然供不應求,但總體而言,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供大于求。其原因在于城市化和房地產不夠匹配。需要通過改革和新型城鎮(zhèn)化的推動,來解決樓市供需失衡。
在以往“做加法”的結構調整中,風險是被掩蓋住的,但在隨著未來增長的減速和結構的深度調整,風險問題就會顯現(xiàn)出來。楊偉民直言,一些地方政府不但不化解產能過剩,反而支持一些企業(yè)的改造、維持、疏解以及銀行貸款的斬息等,培植了不少“該死沒死、死不了”的僵尸企業(yè)。這些僵尸企業(yè)無法繼續(xù)維持之后,就要進入破產,而這些用以扶持這些企業(yè)的銀行貸款就變成不良貸款。因而,風險顯露。
但楊偉民指出,這樣的新常態(tài)表明中國的經濟發(fā)展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更高級的階段,不是一件壞事。只是需要挖掘新的動力和發(fā)展方式。
- [責任編輯:Sophie]
評論內容